圆满落幕2024第二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论坛
2024年6月25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4第二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和智能化技术的飞跃,汽车热管理系统正经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涵盖传统冷却和空调系统,还扩展至座舱温控、智能电子和电池热管理等关键领域。
具体来看,座舱热管理不仅是关乎乘客舒适度的核心要素,更融合了空调温控系统、PTC以及一系列创新型节能技术,如加热方向盘、加热座椅和接触式加热安全带,旨在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和更优的乘坐体验。随着智能电子在车辆中的广泛应用,如AR-HUD、电子外后视镜等,对温控控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下,2024第二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论坛聚焦座舱热舒适、智能电子、三电热管理等领域。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最新技术趋势和市场动向,旨在推动产业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共同开创绿色、智能的出行未来。
主办方欢迎致辞
盖世汽车高级副总裁顾晓颖表示,中国乘用车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存量市场搏杀阶段,技术从输入、积累走向输出。新能源车的强劲增长成为车市新动力,渗透率逐年攀升,预计至2030年将超过70%。同时,海外市场成为中国车市增长的第二曲线,但面临贸易壁垒等挑战。
顾晓颖还提到了价格战对供应链的压力,呼吁行业保持可持续长期主义,坚守底线。她预测,行业将加速洗牌,品牌整合成为趋势。盖世汽车作为行业观察者,致力于发现好公司、推广好技术、成就汽车人,通过五大业务板块赋能企业,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盖世还积极推广海外市场,策划了多个海外项目,帮助企业寻找第二曲线。
盖世汽车高级副总裁
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与技术展望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冯胜指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对于保障整车安全性、能耗及动力输出至关重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千亿大关。当前,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国际巨头、国内系统及部件供应商和传统家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冯胜强调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热管理上的差异,指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单车价值量大幅上升。在热管理技术方面,液冷技术目前占据主流,同时新兴的静默式冷却技术有望解决高倍快充下电池冷却问题。此外,未来余热一体化热泵和热舒适型座舱热管理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
深蓝汽车热管理进阶之路
深蓝汽车整车开发部副总经理苏琳珂介绍了深蓝汽车的品牌使命和定位,强调了打造世界一流电动汽车品牌的决心。他指出,深蓝汽车在热管理上面临的五大挑战包括架构复杂、智能化不足、成本高、能耗高和周期长,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极致耦合、结构集成和智能化升级等手段,深蓝汽车正在推动热管理系统的简化、经济化和智能化。
苏琳珂还分享了深蓝汽车最新推出的G318车型,突出了其搭载的智能增程系统和先进的热管理系统。他表示,深蓝汽车将继续致力于热管理技术的创新,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车辆性能和用户体验。
深蓝汽车整车开发部发总经理
智能车载冰箱的创新与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载冰箱作为座舱内的重要设备,正朝着智能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盖茨电子副总经理王锦锟详细介绍了车载冰箱的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式和半导体制冷技术,并强调了智能车载冰箱不仅具备传统的制冷制热功能,还融合了大数据、学习算法等AI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王锦锟表示,车载冰箱作为前装零部件,需要紧密与整车设计结合,同时还要考虑与人的交互和场景的适应性。未来的智能车载冰箱将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实现更多的智能化和场景化创新。
盖茨电子副总经理
电动车热舒适性与空调节能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热管理技术成为关键挑战之一。北汽研究总院整车性能中心、热流管理专业总师曾昌明表示,电动车热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集成式热泵系统、新制冷剂的应用以及热管理智能算法的创新。他强调,这些技术旨在解决电动车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续航问题和乘坐舒适性。
此外,曾昌明还分析了当前电动车在热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如复杂的热管理架构、电池对空调性能的影响等,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他强调了提升体感热舒适性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微气候循环技术在提升热舒适性方面的应用案例。
北汽研究总院整车性能中心,热流管理专业总师
VALEO 智能热泵与双层流HVAC
法雷奥高级专家、产品设计经理鲍韬提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对节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智能热泵系统因其高效、简单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成为提升整车热管理性能的关键。法雷奥的智能热泵技术通过集成多个系统,不仅优化了整车热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还降低了整车能耗。
此外,鲍韬坦言,双层流空调技术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对于提升车内舒适性和能效具有显著作用。双层流空调设计巧妙地将空调分为上下两层,实现了在保证车内不起雾的同时,有效回收和利用车内热量,从而大幅提升了电动车在低温条件下的采暖效率和节能性能。
法雷奥高级专家/产品设计经理
佛瑞亚海拉热管理解决方案:集成式次回路冷却控制中枢
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器研发负责人陈立清介绍了一项创新技术——集成式次回路冷却控制中枢,该技术旨在应对电动车热管理的挑战。随着制冷剂使用受限和电动车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热管理方案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新的控制中枢设计将冷媒侧功能最小化,最大化水侧功能,以此降低系统复杂度并提升能效。
该控制中枢通过整合冷却液系统,实现对电机电控、电池以及乘员舱的多功能冷却控制。陈立清表示,该方案不仅优化了热泵系统的集成度,还通过智能化控制提升了热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此外,该技术还能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减少零部件数量,为电动车的热管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器研发负责人
Trillium 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换热的应用
格朗吉斯铝业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马伟增表示,随着汽车行业对低碳环保要求的提高,高效、环保的换热技术成为关键。Trillium技术通过将钎剂直接融入钎料层,有效避免了传统钎焊过程中钎剂涂覆和烘干的繁琐步骤,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马伟增还分享了Trillium技术在降低钎剂残余方面的优势,为新能源汽车的高效热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技术的提出,展现了格朗吉斯铝业在新能源换热领域的深厚实力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Trillium技术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格朗吉斯铝业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
智能热管理系统提升乘员舒适性
吉利汽车研究院热管理系统集成主管金信亮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内气候控制对于乘员舒适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着提升乘员舱舒适性、降低能耗和确保空气质量的多重挑战。
金信亮介绍了一套智能热管理系统创新方案,该系统通过整合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了对车内气流和温度的精准控制。这一创新方案不仅提升了乘员的舒适性体验,还有效降低了能耗,并在保证空气清新的同时,提升了车内环境的健康性。
吉利汽车研究院热管理系统集成主管
助力PTCamp;厚膜加热器量产解决方案
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监李杰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效、稳定的加热器的需求日益迫切。快克智能凭借其在精密装备领域的丰富经验,成功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加热器装配与测试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
李杰详细介绍了助力PTC及厚膜加热器量产的创新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和优势包括通过产线MES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以及针对水暖加热器装配工艺的技术要点分析。他表示,该方案不仅大幅缩短了交付周期,提高了设备稳定性,还有效控制了采购成本。
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监
电动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设计开发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乘用车平台中心东风公司专家施睿提出,基于国家法规政策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推动,东风致力于解决新能源车普及过程中遇到的如高低温里程衰减等难题,进而推动了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的研发。
施睿表示,该系统主要包括座舱、电池和电驱动三大对象的热管理,通过物理集成和能量流的集成优化,提升热管理的效率和性能。未来东风将继续在热管理技术的智能化、集成化方面深耕,以实现更高的低温续航和集成化率,为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 乘用车平台中心 东风公司专家
压力温度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森萨塔科技市场产品经理李章春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热管理系统对于保障整车安全性、能耗及动力输出至关重要。
李章春坦言,森萨塔科技专注于提供高效、可靠的压力和温度集成传感器,其产品在新能源热管理系统、储能温控系统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森萨塔科技将继续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的挑战,为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森萨塔科技市场产品经理
电池系统热安全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
随着电动车市场的迅速发展,电池热管理成为保障整车安全、性能输出的关键因素。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电池开发负责人吉英亮阐述了电池热失控的多种触发场景,并提出了从电芯到模组、模块的多层级防护策略。
吉英亮坦言,通过严格的测试、设计和生产管控,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能有效降低热失控风险。此外,他还介绍了奥特能智电平台在提升电池安全性能方面的创新实践,强调了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 奥特能智电平台电池开发负责人
至此,本次大会全部议程圆满结束。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实践。从智能热泵系统、双层流空调技术,到车载冰箱的创新应用,每一项技术都展现了行业在节能减排、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不懈追求。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疑将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